(資料圖)
在教學的各項常規中,無論是課堂、作業、培輔還是測驗,我們的核心工作,都是與學生進行溝通。在溝通的過程中,我們希望學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數學的學習上,比如聽課和練習;但是對于學生來講,花費注意力的選擇不只是數學的學習,還可以是許多別的事情,比如課室外面偶爾飄過的其他老師,課室里突然發出的巨響,還有自己周末玩過的吃雞游戲,等等。
如果學生感覺數學的學習很無趣,他們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選擇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“開小差”。我們大人也一樣,在參加會議時,如果臺上的講話是枯燥的官腔,許多人都會選擇掏出手機,而不是專心聆聽。
遇到這種情況,許多老師的做法,通常是提醒、警告、批評和處罰,迫使學生調用自控力,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學習中。這樣做的確有點用,可是效果持續時間不長,為了維持,老師需要反復執行,而且一次比一次的力度要大。對老師來講,這無疑是對精力的極大消耗,因而有的老師經常會吐槽:“上××班的課好累??!”對學生來講,不停地調用自控力,會給大腦帶來巨大的壓力,當大腦承受不住的時候,學生就會產生厭倦和抗拒。
盡管如此,解除大腦壓力的方式卻出乎意料的簡單,就是笑,而且是發自內心的笑。我們自己也有這樣的體會,在充滿官腔的會議中,如果領導突然來個詼諧的發言,都得大家我們開懷大笑的話,我們會有一種輕松的感覺。學生也不例外,幽默就是能夠讓他們真心發笑,從而使他們的壓力得以解除,這樣,學生就更愿意把注意力投入到你的教學身上。
對于生活中的許多事情,我們都會根據過往的經歷形成預判,如果預判成立,我們就會感覺意料之內;如果預判不成立,就會感覺出于意料。比如不少人一談到要開會,就趕緊準備好手機,或者拿點資料什么的,因為多次的會議經歷,讓他們覺得這次的會議也一定是漫長沉悶又無聊的。如果會議還是充滿官腔,那就是意料之內的事情;如果會議不到15分鐘就結束,他們就會感覺很意外。
只有“意料之外”不足以讓人真心發笑,讓人發笑的秘訣還在于后面的“情理之中”。腦筋急轉彎通常能讓人笑起來,因為答案常常出乎我們的意料,而且邏輯上還“沒毛病”。
最近有一次,我在給學生講解一道銷售問題時,得出結果是,如果題目中的老板把每臺手機降50元的話,每個月的盈利就能達到30000元。算出結果后,我就沖學生“感嘆”了一番:“一個月賺3萬,一年就賺36萬,可以買多少臺iPhone X啊,爽死了!”學生在底下狂笑,然后各種想象冒出來。笑了十多秒后,我就布置了一道練習,學生很快就進入狀態,而且精力好像復活了一樣。
有人要舉手發言了:“什么,就這水平,根本就不搞笑好不好!”其實,真正讓學生真心發笑的,不是笑料本身,而是你使用笑料的水平,所以我才說幽默是一項技能。
標簽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