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年前,我在一場大學生新聞研習營中,認識了楊閔,當時尚在大學就讀的他,擔任小隊輔的角色。
我們第一次見面,但他完全沒有陌生感,總是熱情、有禮貌,老師永遠掛在嘴上,他問我記者生活、問我家庭經營,問我怎么找到出路,不管我說什么,他總是耐心傾聽,認真投入的模樣,讓我以為他未來想當記者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他是個大男孩,卻總是比任何人都細心。他會照顧同學的情緒,會注意有沒有哪個同學在營隊中不適應,尊重每個人的發言。晚上他和其他隊輔外出按摩時,會問落單的我,老師,你要不要跟我們一起去?
他從小到大,都是口語表達的常勝冠軍,主持經驗無數,最大夢想就是未來可以成為獨當一面的主持人。他和我親近,根本對他的未來沒有幫助。
坎坷求職路
大學畢業后,他的求職路有些坎坷。
他進入了知名主播的節目制作團隊,但因為有別的新媒體經營模式,從企劃到執行就只有他一人,薪水也僅維持在大學新人水平,后期雖有其他成員加入,但因節目收視不佳,后來團隊也解散了。
后來,他回到臺中老家,承接母親的保險業務工作,當起第一線服務客戶的保險人員。
這兩年來,我們總在互聯網上互相關心。有一次,他拜訪客戶前,約我喝咖啡。他笑著說,其實這次要拜訪的不是客戶,而是客戶的朋友??蛻粽f,有位朋友的家人身體出了些狀況,不知道怎么處理,請楊閔幫忙協助提供意見。他就特地跑來,車票、出租車費都自己埋單?!改氵@樣不會很虧嗎?根本就不是你客戶,之后也不見得會跟你買保險,你就已經要先花那么多錢?」我真心覺得,這是筆不劃算的投資。
「哈哈,沒關系啦,來看老師,就賺到了阿!能幫多一點人解決問題,也蠻好的?!箵P閔是真心誠意說出這些話。
不劃算的投資?
后來,我看到他熱情分享保險專業知識,也自掏腰包辦理各式講座,和根本不是他保戶的朋友,分享煮咖啡、健身知識。每次,總是吸引很多人參加。我不是揚閔的保險客戶,該保的保險也都額度全用光了。但在疫情期間,我還是收到了他的手寫問候信。不夸張,不是只有信封手寫,而是內頁全文將近500個字全部手寫,據說這樣的信,他發出了超過300封。拿到這樣的信,我真心覺得感動。如果未來我身旁有人想買保險,我會不會推薦揚閔?我會。如果我身旁有人需要幫助,我會不會請他找揚閔?我會。
從沒有收獲做起
有時候,看起來當下沒有任何立即反饋的事,卻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,慢慢的形成蝴蝶效應,產生巨大改變。
想有好收獲,先從沒有收獲的事先做起
標簽: